臧精阁满18点此进入戴好耳机_已满十八从此进入夜来香_大象传媒满十八勿自动进入

  • 2019年第27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论坛
    • 小分子药物调控胆固醇逆向转运机制的研究进展

      2019, 27(2):93-100. CSTR:

      摘要 (861) HTML (0) PDF 1.58 M (11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从小分子药物调控胆固醇逆向转运机制的视角,介绍胆固醇逆向转运关键蛋白参与小分子药物调控胆固醇外流和脂质代谢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不同化学结构类型小分子药物对介导胆固醇逆向转运不同药靶蛋白表达的影响,从药理学的研究角度提供开展胆固醇逆向转运相关研究新的思维模式。

    • >学术争鸣
    • 动脉血压离心脏越远越低吗? ——对动脉血压的一点再认识

      2019, 27(2):101-105. CSTR:

      摘要 (1011) HTML (0) PDF 3.55 M (9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传统生理学教科书中“动脉血压随着远离心脏而逐渐降低”的相关表述不够准确。大量研究表明,动脉收缩压和脉压在由中心动脉向外周大动脉这一区段传播的过程中不仅没有逐渐降低,反而逐渐升高。这一现象可能与脉搏波反射等因素有关。笔者呼吁传统教科书中的相关表述应予以修正,使之更加准确,以避免对广大医学生或临床医生造成误导,同时脉搏波反射具有重要的生理及临床意义,应予进一步重视。

    • >实验研究
    • miR-155通过调节Caspase-3和FADD表达影响TNF-α诱导的HUVEC凋亡

      2019, 27(2):106-113. CSTR:

      摘要 (1064) HTML (0) PDF 9.96 M (7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TNF-α处理的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中miR-155的表达情况,探讨miR-155的表达与TNF-α诱导的HUVEC凋亡的关系,并探究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方法 不同浓度TNF-α分别处理HUVEC不同时间,MTT法检测细胞活性,Hoechst33342荧光染色法检测HUVEC凋亡,qRT-PCR检测细胞中miR-155的表达;通过转染miR-155 mimic和anti-miR-155使HUVEC中miR-155过表达或抑制其表达,Hoechst33342荧光染色和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过表达miR-155或抑制miR-155表达对HUVEC凋亡的影响;使用miRanda和Tangetscan等分析软件预测miR-155作用的潜在靶基因,Western blot检测靶基因Caspase-3和FADD的表达变化。结果 TNF-α可诱导HUVEC凋亡,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增加;10 μg/L TNF-α处理HUVEC 24 h后可以诱导其miR-155表达明显增加;抑制miR-155表达可以增加HUVEC凋亡;miR-155过表达则抑制HUVEC凋亡;miR-155通过调节Caspase-3、FADD和active-Caspase-3表达抑制细胞凋亡。结论 miR-155通过下调FADD和Caspase-3表达调节Caspase凋亡信号通路,抑制TNF-α诱导的HUVEC凋亡。

    •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内CD45表达水平与病灶结构变化的关系

      2019, 27(2):114-119, 140. CSTR:

      摘要 (936) HTML (0) PDF 5.77 M (8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灶内CD45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其与病灶结构变化的关系,探讨CD45在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灶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贵州医科大学法医司法鉴定中心司法鉴定中尸体检验及组织学检查确认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例的冠状动脉组织,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将其分为对照组、单纯动脉粥样硬化组(单纯As组)和动脉粥样硬化并继发病变组(As并继发病变组),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各组冠状动脉的组织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蛋白免疫印迹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D45蛋白的表达分布及水平,分析CD45表达水平与粥样硬化病灶结构变化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有动脉粥样硬化及并发继发病变的冠状动脉斑块内纤维帽厚度变薄,病灶厚度、坏死灶厚度及血管腔面积增加(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有动脉粥样硬化及并发继发病变的血管组织CD45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且As并继发病变组显著高于单纯As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有动脉粥样硬化及发生继发病变的冠状动脉病灶内CD45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且As并继发病变组显著高于单纯As组(P<0.05),CD45阳性蛋白表达主要分布于斑块肩部和底部的白细胞(棕黄色着色)。与对照组比较,有动脉粥样硬化及并发继发病变的血管组织CD45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且As并继发病变组显著高于单纯As组(P<0.05)。病灶内CD45表达水平与病灶结构变化具有相关性。 结论 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内CD45分子作为炎症反应的标志物,其表达水平反映病灶内的炎症反应程度,而病灶内炎症反应程度能影响病灶结构,从而导致斑块稳定性改变。

    • 糖尿病大鼠主动脉自噬水平的变化及雷帕霉素的干预作用

      2019, 27(2):120-125. CSTR:

      摘要 (902) HTML (0) PDF 5.06 M (9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糖尿病大鼠主动脉自噬水平的变化及雷帕霉素的干预作用,探讨雷帕霉素是否通过调节自噬、内质网应激和细胞凋亡对糖尿病大鼠主动脉产生保护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和雷帕霉素干预组。采用链脲佐菌素制备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雷帕霉素干预组给予雷帕霉素2 mg/(kg·d)灌胃。于实验第8周留取血标本,用于血生物化学指标和脂联素水平检测,然后处死动物并迅速取出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测定主动脉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p62、C/EBP同源蛋白(CHOP)、Caspase-12、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Bax和Bcl-2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大鼠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降低(P<0.05),主动脉壁增厚,内皮严重受损,主动脉Beclin1、LC3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及Bcl-2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主动脉p62、CHOP、Caspase-12和GRP78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及Bax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糖尿病组比较,雷帕霉素干预组大鼠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升高(P<0.05),主动脉组织病理改变显著减轻,主动脉Beclin1、LC3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及Bcl-2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主动脉p62、CHOP、Caspase-12和GRP78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及Bax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糖尿病大鼠主动脉组织自噬水平降低,雷帕霉素可能通过激活自噬和减轻内质网应激和细胞凋亡水平对糖尿病大鼠主动脉产生保护作用。

    • 睾酮对维生素D3和尼古丁诱导的主动脉血管钙化的影响

      2019, 27(2):126-130. CSTR:

      摘要 (1223) HTML (0) PDF 4.11 M (8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SD大鼠血管钙化模型,并观察睾酮在主动脉血管钙化中的作用。方法 将10周龄SD雄性大鼠分为:对照组、钙化组、钙化+低剂量睾酮组和钙化+高剂量睾酮组,每组8只。除对照组外,其余三组采用维生素D3(300 kU/kg一次肌肉注射)和尼古丁(25 mg/kg溶于花生油中早、晚各灌胃1次)诱导大鼠血管钙化模型;低剂量睾酮组注射1 mg/kg外源性睾酮(隔日注射1次),高剂量睾酮组注射2 mg/kg睾酮(隔日注射1次),持续8周后处死。采用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睾酮和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含量,采用试剂盒检测血管组织钙离子及碱性磷酸酶(ALP)含量,蛋白免疫印迹分析(Western blot)检测主动脉血管组织BMP-4、骨桥蛋白(OPN)的蛋白表达水平,Von Kossa染色法观察血管钙化情况。结果 (1)成功制备了大鼠血管钙化模型:Von Kossa染色可见钙化组大鼠血管中膜大量黑色颗粒样钙盐沉积,而对照组血管结构完好,未见黑色钙盐沉积物。(2)睾酮对血管钙化的影响:睾酮组钙含量、ALP、BMP-4、OPN水平显著低于钙化组(P<0.01),且高剂量睾酮组低于低剂量睾酮组,对照组水平最低;Von Kossa染色可见钙化组血管中膜出现大量黑色颗粒样钙盐沉积,而低剂量睾酮组和高剂量睾酮组均见少量钙盐沉积,对照组无钙盐沉积。结论 外源性睾酮能一定程度上减轻维生素D3和尼古丁诱导的大鼠血管钙化。

    • >临床研究
    • 主动脉瓣钙化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PCI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

      2019, 27(2):131-135. CSTR:

      摘要 (861) HTML (0) PDF 3.16 M (8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主动脉瓣钙化(AVC)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住院行PCI治疗的1 100例患者,连续入选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174例,依据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主动脉瓣是否钙化分为ACS合并AVC组(简称AVC组,68例)和单纯ACS组(简称对照组106例)。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及所有临床资料,建立冠状动脉造影数据库,规律随访,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AVC组血脂异常(77.9%比38.7%,P<0.001)、2型糖尿病(47.1%比24.5%,P=0.002)、心律失常(37.3%比15.2%,P=0.002)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AVC组Gensin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显示主动脉瓣钙化、心律失常、2型糖尿病,均为影响ACS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HR分别为2.085、2.408、1.991,均P<0.05)。结论 ACS伴AVC患者合并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心律失常等患病率高,AVC是ACS患者PCI术后远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无创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估主动脉瓣钙化可能成为ACS危险分层的重要临床指标。

    • D-二聚体、降钙素原、维生素D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2019, 27(2):136-140. CSTR:

      摘要 (1640) HTML (0) PDF 3.21 M (8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D-二聚体(D-D)、降钙素原(PCT)、维生素D(VitD)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将入选冠心病患者180例根据ACC/AHA诊断指南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又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分为1支病变组、2支病变组、3支病变组。以62例CAG正常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和对照组一般临床资料以及血清D-D、PCT、VitD水平的差异,并比较这3个指标在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冠心病组血清D-D、PCT水平皆高于对照组,血清Vit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在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中,D-D、PCT水平依次增高,VitD水平依次降低(P<0.05)。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多,D-D、PCT水平增高,VitD水平降低。随着Gensini评分的增高,D-D、PCT水平增高,而VitD水平降低。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清D-D、PCT水平随着病变程度加重而升高,而血清VitD水平则相反。

    • 冠状动脉不同分支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再血管化后中远期预后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19, 27(2):141-149. CSTR:

      摘要 (847) HTML (0) PDF 5.52 M (9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分析冠状动脉不同分支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再血管化后的中远期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CTO的患者共122例,按照CTO病变部位[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分为不同分支病变,对其中113例患者实施PCI。随访观察PCI成功再血管化组与同期未再血管化组(包括PCI未成功及未行PCI)患者的中远期预后,包括生存率、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左心室功能;比较不同分支CTO病变再血管化后中远期效果的差异,并分析影响预后的临床因素。结果 113例行PCI的CTO患者中81例成功再血管化(其中RCA病变30例,LAD病变 32例,LCX病变 5例,两支及多支病变14例)。在随访期内[(26.7±20.7) 月],成功再血管化组总的累积无事件生存率显著高于未再血管化组(70.4%比58.5%,P=0.042),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未再血管化组(24.7%比56.1%,P=0.021)。全部CTO病例成功再血管化后总的左心室射血分数(EF)增加值[(3.1±1.4)%]与未再血管化组[(0.3±1.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RCA病变、LAD病变、两支及多支病变成功再血管化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再血管化组(P分别为0.002、0.017、0.013),LCX病变患者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8)。RCA病变、LAD病变成功再血管化组ΔEF[分别为(3.6±1.7)%、(4.1±1.8)%](P分别为0.045、0.038)、左心房内径变化值(ΔLAD,P分别为0.031、0.035)、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变化值(ΔLVEDD,P分别为0.012、0.024)、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变化值(ΔLVESD,P分别为0.018、0.031)及右心房内径变化值(ΔRAD,P分别为0.037、0.028),与未再血管化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LCX病变、两支及多支病变成功再血管化组ΔEF[分别为(0.6±0.3)%、(0.8±0.3)%](P分别为0.115、0.475)、ΔLAD(P分别为0.315、0.236)、ΔLVEDD(P分别为0.287、0.381)、ΔLVESD(P分别为0.348、0.341)及ΔRAD(P分别为0.126、0.256),与未再血管化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影响CTO患者PCI再血管化后中远期生存预后的因素包括:糖尿病史(95%CI:1.253~8.449,P=0.015)、血清总胆红素(95%CI:0.874~0.996,P=0.038)、血尿酸水平(95%CI:1.001~1.007,P=0.006)和J-CTO评分(95%CI:1.135~5.325,P=0.012)。 结论 冠状动脉CTO病变行PCI成功再血管化可提高患者中远期总的累积无事件生存率,但不同分支CTO病变再血管化后再发心绞痛、心力衰竭、MACE事件、全因死亡发生率及左心室EF的改善存在差异;糖尿病史、CTO评分偏高可显著增加CTO患者的中远期死亡风险。

    • 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冠状动脉原发大血管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2019, 27(2):150-155. CSTR:

      摘要 (920) HTML (0) PDF 3.88 M (8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PCB)治疗冠状动脉原发大血管(血管内径≥2.8 mm)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连续入选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PCB组和药物洗脱支架(DES)组,各50例。比较2组基本临床资料、即时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复查造影结果情况,及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1)2组患者在年龄、血压、血脂、吸烟、既往高血压、糖尿病、PCI病史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PCB组的冠状动脉单支病变比率低于DES组(60.0%比70.0%,P=0.02),2组的双支血管病变、3支血管病变及左主干病变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PCB组和DES组的术前最小管腔直径(ML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B组的术后即刻MLD小于DES组,随访时MLD大于DES组(P<0.05)。2组晚期管腔丢失比较无显著差异。(4)PCB组和DES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2组均无患者死亡及再发急性心肌梗死事件。结论 PCB治疗冠状动脉原发大血管病变安全有效,远期血管正性重塑在一定程度上优于DES。

    • 血压变异性与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的相关性研究

      2019, 27(2):156-160. CSTR:

      摘要 (758) HTML (0) PDF 3.27 M (8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血压变异性(BPV)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AIS)静脉溶栓(IVT)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风险的价值。方法 纳入2012至2016年的发病4.5 h内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IVT且临床资料完整的AIS患者。依据溶栓治疗后48 h内头颅CT或MRI结果及NIHSS评分变化分为sICH组(22例)和非sICH组(157例)。采用单因素t、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2组sICH危险因素的差异性。进一步分别将24 h收缩压标准差(24hSBPsd)和24h舒张压标准差(24hDBPsd)以四分位数分为4组,以最低四分位组为参照组,其余组分别与参照组比较。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sICH组年龄、纤维蛋白原(FIB)、吸烟史、24hSBPsd、24hDBPsd均高于非sICH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sICH组年龄(OR 3.7,5%CI 1.089~8.920)、吸烟史(OR 2.3,5%CI 1.042~8.257)及24hSBPsd(OR 4.5,5%CI 1.397~12.237)均仍高于非sICH组(均P<0.05),而2组之间FIB、24hDBP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年龄、吸烟史危险因素后,最高四分组24hSBPsd、24hDBPsd发生sICH风险分别是最低四分位组的10.882倍(95%CI 2.088~56.717)、6.025倍(95%CI 1.550~23.4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BPV越大,发生IVT后sICH风险越高,以收缩压变异性的影响更明显。

    • >文献综述
    • 血管内皮细胞衰老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2019, 27(2):161-168. CSTR:

      摘要 (1165) HTML (0) PDF 4.13 M (9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血管内皮细胞(VEC)是覆盖于血管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鳞状上皮细胞,其构成血管壁的生物屏障,不仅属于一种保护性屏障,还能够产生一些自体分泌物用于调节体内平衡和血管紧张度。VEC衰老可导致血管功能受损,是心血管系统(CVS)主要的危险因素,并与心血管疾病(CVD)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VEC衰老的机制以及VEC衰老对血管功能的影响尚不完全清楚。本综述总结了VEC衰老的特征及其相关分子机制,并对年龄相关CVD进行了阐述。

    • 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α在动脉粥样硬化等增殖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2019, 27(2):169-174. CSTR:

      摘要 (848) HTML (0) PDF 3.42 M (8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α(eIF2α)是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的一种调节亚基,是催化蛋白质合成起始的关键蛋白。以往研究证实,磷酸化的eIF2α对蛋白质的合成能够起到负反馈调控的作用;最近研究发现,磷酸化的eIF2α还能特异性激活某些mRNA的翻译以合成特定蛋白质来调节靶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疾病的发生发展。研究发现,eIF2α在动脉粥样硬化、肺动脉高压、肿瘤等增殖性疾病中差异表达,这些证据提示eIF2α可能在人类心血管病和肿瘤等增殖性疾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进一步探讨eIF2α在增殖性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对于人类心血管病和肿瘤等增殖性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 氧化三甲胺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

      2019, 27(2):175-179. CSTR:

      摘要 (1239) HTML (0) PDF 2.70 M (11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氧化三甲胺(TMAO)是由胆碱等物质依赖于肠道菌群代谢生成的产物。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TMAO在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TMAO通过介导血管内皮细胞炎症信号和基因的表达、增加血栓形成风险、上调清道夫受体和促进泡沫细胞形成、影响胆固醇转运途径及其代谢通路等方式促进As。本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报道进行总结,发现通过控制饮食、调节肠道菌群、抑制三甲胺前体代谢、抑制黄素单加氧酶活性等方式,可以降低血液循环的TMAO水平,阻止As进展。

    • 慢性肾脏病患者血管钙化相关生物学标志物

      2019, 27(2):180-184. CSTR:

      摘要 (1312) HTML (0) PDF 2.67 M (8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血管钙化是慢性肾脏病患者心血管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患者死亡率强有力的预测因子。随着慢性肾脏病的进展,血管钙化发生率不断增加。因此需要找到预测血管钙化的生物标志物,用来预测未来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致死率,进行相应干预,改善患者预后。现已有不少关于慢性肾脏病患者血管钙化生物标志物的相关研究,文章就这些生物标志物进行了简要的综述。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西乌珠穆沁旗| 青岛市| 宁安市| 德惠市| 高台县| 乌苏市| 垣曲县| 祁连县| 贵港市| 佛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