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精阁满18点此进入戴好耳机_已满十八从此进入夜来香_大象传媒满十八勿自动进入

  • 2016年第24卷第1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实验研究
    • 二甲双胍通过激活AMPK降低同型半胱氨酸对内皮细胞的损伤

      2016, 24(11):1081-1085. CSTR:

      摘要 (1369) HTML (0) PDF 4.00 M (10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能否降低同型半胱氨酸(Hcy)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培养人血管内皮细胞株(EC304人血管内皮细胞),分为对照组、Hcy组、二甲双胍组和Hcy+二甲双胍组,采用CCK-8检测细胞活力,采用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试剂盒测定内皮细胞LDH、SOD活性及细胞内MDA含量,采用RT-PCR检测SOD1、过氧化氢酶(CAT)和NADPH氧化酶2(NOX2) 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AMPKα和p-AMPKα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Hcy组内皮细胞活力明显下降,LDH活性增加,细胞内MDA含量升高,SOD活性下降,SOD1和CAT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而NOX2 mRNA表达水平则明显升高,二甲双胍能够抑制Hcy引起的细胞活力下降及LDH、MDA增加;二甲双胍增加SOD活性,增加SOD1和CAT mRNA表达水平,减少NOX2 mRNA表达水平。AMPK抑制剂Compoud C则可以逆转二甲双胍对Hcy引起的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论 二甲双胍激活AMPK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内氧化应激抑制Hcy对内皮细胞的损伤。

    • 基于DGGE和real-time PCR分析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肠道菌群的变化

      2016, 24(11):1086-1090. CSTR:

      摘要 (938) HTML (0) PDF 3.94 M (9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两肾一夹(2K1C)肾血管性高血压(RVH)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为RVH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 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K1C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每组8只),2K1C手术制备RVH模型。无创尾套法测量大鼠尾动脉收缩压。手术干预4周后,收集肠道中粪便并从中提取菌群DNA,采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方法分析2K1C大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实时荧光定量PCR对肠道中优势菌群双歧杆菌属和乳酸杆菌属进行定量检测。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2K1C模型组尾动脉收缩压显著升高(164.77 mmHg比122.08 mmHg,P<0.05),而假手术组尾动脉收缩压与造模前相比未发生明显改变(122.08 mmHg比120.13 mmHg,P>0.05)。2K1C模型组与假手术组间肠道菌群多样性有明显差异(P<0.05),且2K1C模型组肠道菌群多样性较低。2K1C模型组双歧杆菌属和乳酸杆菌属含量明显低于假手术组(2.335×10-3 ng/g比1.805×10-2 ng/g,0.048 ng/g比0.139 ng/g,P<0.05)。结论 2K1C RVH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降低,双歧杆菌属和乳酸杆菌属含量发生明显改变,提示其可能参与了2K1C大鼠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过程。

    • 脂多糖通过上调SSAO活性抑制泡沫细胞ABCA1表达和促进细胞内脂质蓄积

      2016, 24(11):1091-1096. CSTR:

      摘要 (944) HTML (0) PDF 4.52 M (9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脂多糖(LPS)是否通过调节氨基脲敏感性胺氧化酶(SSAO)活性改变血管平滑肌细胞源性泡沫细胞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蛋白质的表达和脂质蓄积。方法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孵育小鼠主动脉平滑肌原代细胞使其泡沫化,不同浓度LPS和SSAO抑制剂氨基脲(SEM)处理细胞6 h后,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细胞SSAO活性、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含量,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法检测培养基葡萄糖含量,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过氧化氢(H2O2)含量,液体闪烁计数器检测细胞内胆固醇流出,Western blot检测ABCA1蛋白质表达的变化。结果 LPS增加泡沫细胞SSAO活性,促进葡萄糖消耗,增加H2O2生成,SEM作用后完全抑制此作用;LPS抑制细胞ABCA1蛋白质的表达,细胞内胆固醇流出减少,细胞总胆固醇、游胆固醇与胆固醇酯增加;SEM作用后部分抑制LPS的这种作用。结论 LPS下调ABCA1蛋白质表达而促进细胞内脂质蓄积与SSAO活性增加相关。

    • 苯肾上腺素对腹主动脉缩窄诱导心肌间质纤维化的影响

      2016, 24(11):1097-1103. CSTR:

      摘要 (1216) HTML (0) PDF 7.29 M (9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苯肾上腺素对腹主动脉缩窄导致心肌纤维化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雄性昆明(KM)小鼠42只,体重24~30 g,其中28只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AAC)建立压力超负荷诱导心肌反应性纤维化的动物模型,8周后将模型小鼠随机分为4组,AAC组、苯肾上腺素(PE)组(AAC+PE组)、哌唑嗪(Praz)组(AAC+Praz组)和普萘洛尔(Prop)组(AAC+Prop组),每组7只,其中AAC+PE组给予PE 0.65 mg/(kg·d) 腹腔注射,AAC+Praz组予Praz 5 mg/(kg·d)灌胃,AAC+Prop组给予Prop 10 mg/(kg·d)灌胃,AAC组给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连续4周;另设空白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各7只,其中假手术组只分离腹主动脉而不结扎,二组均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持续灌胃。给药4周后处死动物,取左心室游离壁组织,HE染色观察组织细胞形态学变化,胶原容积分数(CVF)、羟脯氨酸(Hyp)含量测定及Ⅰ、Ⅲ型胶原蛋白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心肌胶原,Western blot方法测定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p-Smad2和p-Smad3蛋白表达。结果 ACC术后12周小鼠心脏均发生明显纤维化,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VF、Hyp含量显著升高(P<0.01),Ⅰ、Ⅲ型胶原表达增多(P<0.01),α-SMA、TGF-β1、p-Smad2及p-Smad3蛋白表达增加(P<0.01),假手术组CVF、Hyp含量以及α-SMA、 TGF-β1、p-Smad2、p-Smad3蛋白表达和Ⅰ、Ⅲ型胶原含量变化不明显。与AAC组比较,AAC+PE组和AAC+Prop组左心室CVF、Hyp含量及Ⅰ、Ⅲ型胶原表达均明显减少(P<0.01),α-SMA、TGF-β1、p-Smad2和p-Smad3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而AAC+Praz组上述各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AAC+PE组与AAC+Prop组相比,上述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苯肾上腺素可能通过TGF-β1/Smads信号通路改善压力超负荷介导的小鼠心肌间质纤维化,其作用与普萘洛尔相似。

    • >临床研究
    •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关系

      2016, 24(11):1104-1108. CSTR:

      摘要 (949) HTML (0) PDF 3.23 M (9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比较冠心病患者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前后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判断机体介入前后炎症状况,并随访不良心血管事件,分析炎症因子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 入选从2013年10月1日至2014年6月17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并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收集其临床资料和介入手术情况,采集其介入治疗前、介入治疗后1天及30天的血样标本,测定hs-CRP浓度,比较介入治疗前后hs-CRP的变化,介入治疗1年后电话随访所有入选患者,收集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共入选资料完整的冠心病患者84例。介入治疗1天后血浆hs-CRP水平与术前无显著差异(10.00±24.81 mg/L比7.52±17.90 mg/L,P=0.409),介入治疗30天后血浆hs-CRP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2.80±4.66 mg/L比7.52±17.90 mg/L,P<0.001),较术后1天亦显著降低(P<0.001);介入治疗后1年内有16人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有事件的患者术前hs-CRP水平高于无事件患者(10.38±19.40 mg/L比6.84±17.61 mg/L,P=0.018),但术后1天hs-CRP水平无显著差异(12.91±27.76 mg/L比9.32±24.24 mg/L,P=0.175),术后30天hs-CRP水平亦无显著差异(3.54±5.98 mg/L比2.63±4.32 mg/L,P=0.316)。结论 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hs-CRP水平与术后1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存在正相关。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的炎症反应在介入治疗30天后逐渐消退,这种变化可通过hs-CRP的浓度变化得到反映。

    • 超声造影对不同回声类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分析

      2016, 24(11):1109-1114. CSTR:

      摘要 (1239) HTML (0) PDF 6.66 M (10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运用超声造影成像(CEUS)联合灰阶中位数(GSM)技术,感兴趣区(ROI)定位跟踪,分析斑块的超声造影视觉评分、造影参数、GSM值,定量评估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生成情况,为无创定量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 常规超声上获得64个斑块的GSM值并将斑块分成均质低回声、不均质低回声、不均质高回声、均质高回声四组。超声造影获得斑块的造影增强强度视觉评分、造影参数,比较组间差异,并分析造影参数与GSM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四组斑块的GSM值之间(F=29.365,P<0.001)、超声造影视觉评分增强分级中的增强强度值之间(χ2=17.951,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斑块的回声越低超声造影视觉评分增强越明显。四组斑块的超声造影增强强度值(χ2=29.025,P<0.001)、增强密度值(χ2=30.871,P<0.001)、不同分值的超声造影增强强度值(χ2=23.709,P<0.001)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斑块的增强强度(r=-0.376,P=0.000)、增强密度(r=-0.252,P=0.000)均与斑块的GSM值呈负相关,相关性显著。斑块的回声越低,GSM值越低,超声造影增强强度值及增强密度值则越高,间接提示斑块内新生血管生成越多,斑块稳定性就越差,可能越容易发生脑血管事件。结论 CEUS联合GSM技术能更加客观地定量评估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生成情况,为无创定量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提供影像学依据,进而有助于临床的诊治和预防。

    • 活化T细胞核因子c1检测联合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风险评价中的作用

      2016, 24(11):1115-1118. CSTR:

      摘要 (1127) HTML (0) PDF 3.27 M (8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以血管内超声(IVUS)分析为参照,探讨活化T细胞核因子c1(NFATc1)对不稳定性斑块的预测意义。方法 183例冠心病患者根据IVUS结果分为不稳定性斑块组(98例)和稳定性斑块组(85例),另选46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阴性患者为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内NFATc1表达水平,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其对不稳定性斑块的诊断意义。结果 冠心病患者NFATc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不稳定性斑块组NFATc1水平高于稳定性斑块组,NFATc1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796,P=0.01,最佳界值平均荧光强度为17.5。结论 NFATc1是不稳定性斑块的活动性指标,能够评价冠心病风险,从而进一步预测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

    • 血管内超声及虚拟组织学评估冠状动脉血管重构与斑块成分的关系

      2016, 24(11):1119-1122. CSTR:

      摘要 (1062) HTML (0) PDF 4.21 M (11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应用血管内超声及虚拟组织学技术检测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重构与斑块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41例冠心病患者行血管内超声及虚拟组织学检查, 根据其重构指数分为正性重构组(n=19)及负性重构组(n=22), 检测并比较两组的斑块负荷、血管面积、管腔面积以及斑块成分等。结果 与负性重构组比较, 正性重构组最小管腔处血管面积(17.95±4.25 mm2比11.44±2.13 mm2)、管腔面积(6.02±1.85 mm2比4.98±1.06 mm2)、斑块负荷(63.83%±7.89 %比63.83%±7.89%)均显著增大(P<0.05)。虚拟组织学显示正性重构组比负性重构组坏死成分比例增加(30.38%±9.33%比17.19%±11.31%, P=0.001)、纤维成分比例减少(44.61%±14.93%比61.08%±14.81%, P=0.002), 钙化和纤维脂质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重构指数与坏死成分比例呈正相关(r=0.373, P=0.023)。结论 冠状动脉的正性重构伴随着坏死核心增加, 正性重构可能是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的表现。

    • 青年脑梗死患者微栓子信号的观察

      2016, 24(11):1123-1127. CSTR:

      摘要 (940) HTML (0) PDF 3.25 M (10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青年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微栓子信号的特点。方法 连续纳入111例青年脑梗死患者,对照组73例为同期青年健康查体人群。行微栓子信号、调节性T细胞、载脂蛋白A1、脂蛋白磷脂酶A2检测。结果 青年脑梗死患者微栓子信号阳性率、载脂蛋白A1、脂蛋白磷脂酶A2水平高于对照组(28/111比0/73,P<0.05;34.57%±2.12%比27.38%±1.51%,P<0.05;255.85 μg/L±10.77 μg/L比137.22±8.97 μg/L,P<0.05),调节性T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8.98%±1.27%比10.27%±1.25%,P<0.05)。不稳定斑块组微栓子信号阳性率、载脂蛋白A1、脂蛋白磷脂酶A2高于非不稳定斑块组(15/19比13/92,P<0.05;36.57%±2.32%比34.16%±1.12%,P<0.05;311.33±10.77 μg/L比244.39±9.67 μg/L,P<0.05),调节性T细胞低于非不稳定斑块组(7.45%±1.87%比9.30%±2.71%,P<0.05)。重度狭窄组微栓子信号阳性率、脂蛋白磷脂酶A2水平高于非重度狭窄组(7/9比21/102,P<0.05;295.23±11.37 μg/L比252.38±10.07 μg/L,P<0.05)。微栓子信号阳性组载脂蛋白A1、脂蛋白磷脂酶A2水平高于阴性组(36.97%±2.72%比33.76%±1.12%,P<0.05;308.21±9.57 μg/L比238.19±8.92 μg/L,P<0.05),调节性T细胞低于阴性组(7.49%±1.77%比9.48%±2.71%,P<0.05)。结论 青年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微栓子信号及多种免疫指标异常。

    • 热断层扫描成像技术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

      2016, 24(11):1128-1132, 1137. CSTR:

      摘要 (1043) HTML (0) PDF 4.41 M (10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以冠状动脉造影“金标准”为依据,探讨应用热断层扫描成像(TTM)技术筛查冠心病的效果。方法 选择190例怀疑冠心病拟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资料,完成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盲法进行TTM扫描后,按照标准方法完成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190例患者中,有心绞痛症状172例,心电图阳性发现88例,超声心动图阳性发现16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心病患者130例;TTM提示心肌供血不足150例。应用TTM判断冠心病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66.67%,正确率为89.47%。相对于临床症状、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三种方法来讲,TTM检查的灵敏度和正确率最高。并且,TTM可以判断心肌供血不足的程度。结论 TTM作为一项完全无创的检查不仅能够灵敏地筛查出冠心病患者,还能够反映出冠心病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 幽门螺杆菌和血浆血红素加氧酶1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2016, 24(11):1133-1137. CSTR:

      摘要 (957) HTML (0) PDF 3.82 M (8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血浆血红素加氧酶1(HO-1)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292例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143例)和冠心病组(149例)。冠心病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38例)、双支病变组(46例)和多支病变组(65例)。所有患者均行13C呼气试验、血浆幽门螺杆菌抗体测定及血浆HO-1水平测定,并计算冠心病组Gensini积分,同时收集疾病史,测定血尿酸、血糖、低密度脂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并评价幽门螺杆菌感染值、HO-1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吸烟人数及低密度脂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冠心病组幽门螺杆菌感染值和Gensini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HO-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幽门螺杆菌感染值和Gensini积分随着病变血管数增加而升高,HO-1水平则降低(P<0.05);幽门螺杆菌感染值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869,P<0.01),而HO-1与Gensini积分呈负相关(r=-0.952,P<0.01),幽门螺杆菌感染值与HO-1呈负相关(r=-0.858,P<0.01)。结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值和HO-1水平对冠心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瑞替普酶与尿激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2016, 24(11):1138-1142. CSTR:

      摘要 (1043) HTML (0) PDF 3.72 M (12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比观察瑞替普酶与尿激酶用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4年河南省34家医院参加本研究,35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符合入排标准入选,随机分组给予瑞替普酶(n=178)或尿激酶(n=178)溶栓治疗。溶栓后通过监测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及心律变化判断溶栓再通率,并观察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出血事件采用全球梗死相关动脉开通策略(GUSTO)分级。结果 瑞替普酶组溶栓后2 h临床标准判断血管再通率为88.6%(156/176),尿激酶组为51.1%(91/178)(P<0.001),瑞替普酶组血管再通时间较尿激酶组平均提早18 min(IC95%11~25)(P<0.001)。瑞替普酶组溶栓后住院期间死亡率为0.6%(1/176),尿激酶组为3.4%(6/178)(P>0.05)。瑞替普酶组与尿激酶组均无GUSTO严重出血事件发生,GUSTO中度出血率分别为1.7%(3/176)、0.0%(0/178)(P>0.05);GUSTO轻度出血率分别为6.8%(12/176)、2.8%(5/178)(P>0.05)。结论 与尿激酶相比,瑞替普酶具有更高的血管再通率,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药物。

    • 大连地区血压、生化指标正常人群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影响因素

      2016, 24(11):1143-1148. CSTR:

      摘要 (1101) HTML (0) PDF 4.10 M (10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大连地区血压、生化指标正常人群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大连地区血压、生化指标正常人群736例。所有研究人群均已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腰围、臀围,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75 g OGTT 2 h血糖、空腹胰岛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尿酸及血肌酐等指标,计算腰臀比、体质指数、尿白蛋白/肌酐、肌酐清除率、胰岛素抵抗指数及脉压差,应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将入选人群根据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值分为C1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0.9 mm)、C2组(0.9 mm≤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1.2 mm)及C3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1.2 mm),研究上述各指标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相关关系。结果 (1)三组间在年龄、体质指数、腰围、腰臀比、血尿酸、收缩压及脉压差存在组间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腰围、血尿酸、收缩压及脉压差的升高,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有增厚的趋势;而体质指数和腰臀比仅在C3组高于C2和C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男性和女性人群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均随年龄增加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40~50岁组,男性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50~60岁组,女性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偏相关分析显示,在控制年龄因素的影响后,无论男性、女性,脉压差、体质指数、腰围、收缩压及血尿酸均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呈正相关;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无论男性、女性,年龄、脉压差均是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1)在血压、生化指标正常人群中,无论男性、女性,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均随年龄增加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男性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在40~50岁组明显高于女性,女性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在50~60岁组明显高于女性。(2)增龄和脉压差是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

    • 15例银屑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及预后特点

      2016, 24(11):1149-1152. CSTR:

      摘要 (926) HTML (0) PDF 3.32 M (9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总结银屑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15例明确诊断为银屑病,并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初发冠心病的患者,分析其传统冠心病危险因素、第一次心血管病事件发作时的情况、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以及心血管病事件和银屑病病情随访结果。结果 银屑病患者初发冠心病年龄为55.13±10.90岁,传统冠心病危险因素为3.20±1.01个/例。15例患者中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的有11例(73.33%),其中5例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例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单支病变4例(26.67%),双支病变3例(20.0%),三支病变6例(40.0%),左主干病变2例(13.33%),其中左主干+三支病变1例(6.67%);有11例(73.33%)为弥漫性病变,其中2例(13.33%)为弥漫性病变伴严重钙化。15例患者中有11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平均随访16.33±8.65个月,3例患者随访期间有再发心绞痛,其中2例再次行PCI治疗。15例患者最后一次随访时的PASI评分较入院时明显降低(8.98±1.34比12.91±1.10,P=0.01)。结论 银屑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以急性起病多,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重,随访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高。他汀类药物的应用可能对银屑病本身的病情也有着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

    • 应用SWOT分析法及医务社会工作方法的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对社区代谢综合征的干预

      2016, 24(11):1153-1157. CSTR:

      摘要 (1116) HTML (0) PDF 3.74 M (10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在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TLC)基础上应用SWOT分析法及医务社会工作方法对代谢综合征患者人群的影响。方法 于青岛某社区选取300名代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组150人,分别对两组人群进行为期1年(50周)的TLC干预(TLC组)和结合SWOT分析法及医务社会工作方法的改良TLC干预(改良TLC组),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体重、体质指数(BMI)、腰围、血压、空腹血糖(FBG)及血脂水平[包括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指标进行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未再住院率,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再住院差异。结果 改良TLC组人群的体重、BMI、腰围、FBG及TG、TC、HDLC、LDLC水平均较干预前有所改善(P<0.05),血压较干预前无明显改善(P>0.05)。TLC组人群的体重、BMI、腰围及TG、HDLC较干预前有所改善(P<0.05),而血压、FBG、TC、LDLC较干预前无明显改善(P>0.05)。改良TLC组人群较TLC组人群体重、BMI、腰围、FBG及TG、TC、HDLC、LDLC改善情况更加明显(P<0.05);10周前两组未再住院率无明显差异,20周开始,改良TLC组未再住院率明显低于TLC组(P<0.05)。结论 结合SWOT分析法及医务社会工作方法的改良TLC干预措施可以为代谢综合征患者人群提供个体化干预措施,而且弥补了一般TLC干预所忽略的心理社会问题及依从性问题。其可以明显改善代谢综合征的各项指标,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出现与发展,值得推广。

    • >方法学研究
    •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ARAS危险因素预测模型研究

      2016, 24(11):1158-1162. CSTR:

      摘要 (952) HTML (0) PDF 3.34 M (11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是一种预后不良的进展性疾病,其危险因素复杂多样,通过分析其危险因素有助于早期干预、辅助诊疗并改善预后。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多决策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本文首先简要介绍ARAS的危险因素,并概述AHP基本原理。重点介绍基于AHP构建ARAS危险因素预测模型的过程,探讨AHP在临床领域的应用意义。

    • >文献综述
    • 过氧化物还原酶在MAPK信号通路中的调节作用

      2016, 24(11):1163-1168. CSTR:

      摘要 (985) HTML (0) PDF 4.52 M (12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过氧化物还原酶(Prx)是高度保守的过氧化物酶。Prx的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对维持低水平内源性过氧化氢具有重要意义,并有促进过氧化氢介导的信号功能。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途径介导细胞对包括活性氧(ROS)在内的多种刺激作出反应。文章在此总结Prx可以在MAPK的激活中同时扮演传感器和障碍的证据,并讨论所涉及的具体机制,特别是其与硫氧还蛋白(Trx)的关系。

    • 透明质酸与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

      2016, 24(11):1169-1172. CSTR:

      摘要 (1325) HTML (0) PDF 2.79 M (12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细胞外基质(ECM)在器官的形成、生长、功能和许多人类疾病中起重要作用。透明质酸(HA)是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份之一,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分化、转移及血管新生有重要作用。在损伤部位HA碎片通过各种免疫细胞刺激炎症基因的表达。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是很多疾病,如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由于代谢与HA合成之间紧密相关,有可能HA与糖尿病等疾病有紧密联系。血管平滑肌细胞源性的HA促进血管损伤后新内膜的形成,HA可能是潜在的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靶标。文章主要综述HA与血管病变的关系。

    • 深静脉血栓形成大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

      2016, 24(11):1173-1178. CSTR:

      摘要 (1230) HTML (0) PDF 3.66 M (14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作为高发病、高危病值得大力研究,动物血栓模型为研究深静脉血栓形成奠定了基础。目前存在许多动物血栓的模型,非鼠科类大动物的模型相对鼠科类动物模型较少。现就非鼠科类大动物的血栓模型进行综述,概括其制作方法、机制评价、利弊及其应用研究的进展,为今后研究临床静脉血栓疾病提供重要的参照依据。

    • 细胞衍生微粒与疾病

      2016, 24(11):1179-1188. CSTR:

      摘要 (947) HTML (0) PDF 10.02 M (10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细胞衍生微粒产生于细胞激活或凋亡的过程中,来源包括血小板、内皮细胞、白细胞、红细胞等。它们不仅是介导细胞间传递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栽体,而且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如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肿瘤和糖尿病等。本文主要从细胞衍生微粒的特性及其与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长寿区| 石阡县| 吉林省| 定结县| 梧州市| 铜山县| 宁海县| 永年县| 车致| 海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