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精阁满18点此进入戴好耳机_已满十八从此进入夜来香_大象传媒满十八勿自动进入

  • 2003年第11卷第7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实验研究
    • 核化线粒体组学与转基因人分析法

      2003, 11(7):601-602. CSTR:

      摘要 (1023) HTML (0) PDF 2.43 M (8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二十世纪遗传与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为人类从生物化学和遗传学角度探索基因及其产物的分子机制开辟了新途径。然而,现有基因工程技术,特别是转基因技术,因伦理学上的原因并不完全适用于涉及人类自身的生物医学研究。因此,有待新技术与方法的建立以使基因工程策略能更好地用于人类基因组水平的研究。本文提出一种转基因人分析法即以人类染色体DNA与线粒体DNA的重组作为研究对象。我们将这种研究线粒体DNA与染色体DNA的相互作用的科学称之为核化线粒体组学。利用核化线粒体组学方法,一个长度为16 kb与人类线粒体参考序列NG-001807具有94%同源性的人类古线粒体已组装完成,其无疑将对现代医学与进化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内皮细胞产生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影响

      2003, 11(7):603-605. CSTR:

      摘要 (1052) HTML (0) PDF 3.10 M (8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产生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影响。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蛋白含量,明胶酶谱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活性。在基础条件下,内皮细胞自发产生基质金属蛋白酶2,在50μg/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刺激下,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产生显著增加(p<0.0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达到100μg/L时,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产生进一步增加。与蛋白产生相一致,基质金属蛋白酶2分解明胶的活性也显著升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ECV304细胞产生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作用可能与其促血管生成和增加血管通透性有关。

    • 缺锌及补锌对大鼠体内元素分布和血脂的影响

      2003, 11(7):606-608. CSTR:

      摘要 (1091) HTML (0) PDF 3.11 M (8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锌缺乏及补锌对大鼠体内元素分布和血脂的影响。将出生后断乳一周的SD大鼠随机分为缺锌组、配喂组、对照组、补锌组和高锌组五组,缺锌组、对照组和高锌组分别用缺锌饲料(锌含量<1mg/kg)、常锌饲料(锌含量为50 mg/kg)和高锌饲料(锌含量为150mg/kg)喂养8周,补锌组用缺锌饲料喂养三周后改用高锌饲料喂养五周,配喂组用常锌饲料喂养,给料量按缺锌组前一天实际进食量添加。8周后处死,用极谱法测定血清中锌、铜、铁和钙的含量,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肝、肾、脾和睾丸中锌、铜、铁和钙的含量,用酶法测定血清中血脂的含量。结果发现,缺锌使大鼠血清、肝脏、脾脏、肾和睾丸中锌和铁的含量显著降低,肾、脾脏中铜的含量下降,缺锌大鼠体内血清中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未见下降。说明锌缺乏不仅直接导致组织器官中锌含量降低,而且对其他元素在体内的代谢与分布产生影响。缺锌对大鼠体内血脂的影响不明显。

    • 水蛭素对凝血酶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2003, 11(7):609-612. CSTR:

      摘要 (1156) HTML (0) PDF 4.37 M (9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重组水蛭素对凝血酶诱导的兔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选用第2~5代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在与凝血酶(4.0 ku/L)共同孵育的条件下,分别给予水蛭素(6.0 ku/L)和肝素(6.0ku/L)进行干预。通过四唑盐比色实验检测细胞生长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血小板生长因子和增殖细胞核抗原在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表达。结果发现,重组水蛭素能明显抑制凝血酶诱导的平滑肌细胞增殖,其抑制作用可能与减低了血管平滑肌细胞对血小板生长因子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有关。

    • 阿魏酸抑制培养人内皮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

      2003, 11(7):613-616. CSTR:

      摘要 (981) HTML (0) PDF 4.37 M (9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观察阿魏酸对活化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表达粘附分子的影响,以探讨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部分分子机制。用10 mg/L脂多糖刺激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4 h,诱导其表达E-选择素;用300μmol/L过氧化氢刺激内皮细胞2 h,诱导其表达P-选择素。部分细胞在刺激前30 min用0.21、0.41或0.62 mmol/L阿魏酸预处理。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内皮细胞粘附分子表达水平,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内皮细胞E-选择素mRNA表达水平。结果发现,阿魏酸抑制内皮细胞E-选择素及P-选择素表达,同时抑制E-选择素mRNA表达。提示阿魏酸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可能与其抑制内皮细胞粘附分子表达有关。

    • 白藜三醇对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致平滑肌细胞核因子-κB活化及蛋白激酶Cα表达的干预

      2003, 11(7):617-621. CSTR:

      摘要 (984) HTML (0) PDF 5.57 M (9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红葡萄酒的最有效成分之一白藜三醇拮抗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内核因子活性和蛋白激酶Ca表达的影响,以培养幼兔主动脉平滑肌细胞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和/或白藜三醇,采用噻唑蓝法、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法、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不同处理组平滑肌细胞增殖及核因子的活性和蛋白激酶Ca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发现,不同浓度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的系统所产生的氧自由基可明显增加体外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核因子的活性和蛋白激酶蛋白Ca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白藜三醇呈剂量依赖性的抑制氧自由基对体外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作用和核因子的活性,并下调蛋白激酶Ca的表达水平;其中以终浓度100μmol/L的白藜三醇对氧自由基介导的核因子活性的抑制作用最强,终浓度200μmol/L的白藜三醇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作用及蛋白激酶Ca表达的抑制作用最强。实验结果提示,红葡萄酒的有效成分白藜三醇可能是通过抑制核因子的诱导合成而阻断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系统所产生氧自由基的促蛋白激酶Ca的表达效应,进而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发挥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 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白细胞介素10的变化

      2003, 11(7):622-624. CSTR:

      摘要 (1033) HTML (0) PDF 3.24 M (8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脑缺血后不同时间血清和局部脑缺血组织白细胞介素10的变化。采用改良zea Longa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在缺血不同时间,应用双抗体夹心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缺血组和假手术对照组大鼠受损脑组织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0的浓度。结果发现,缺血组脑组织白细胞介素10含量在大脑中动脉闭塞3h处于较低水平,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6 h达最低,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变化显著(p<0.01),随后逐渐升高(p<0.05);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0含量在3 h最低,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变化显著(p<0.05),随后逐渐升高(p<0.05)。结果提示,白细胞介素10对脑缺血损伤可能有保护作用。

    • >临床研究
    • 血清瘦素浓度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

      2003, 11(7):625-628. CSTR:

      摘要 (1023) HTML (0) PDF 4.06 M (9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血清瘦素浓度与原发性高血压和肥胖度的关系,测定115例1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6例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47例正常血压者的空腹血清瘦素浓度、收缩压、舒张压、体重指数、体内脂肪含量和空腹血糖,血清瘦素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分析瘦素与其它各项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发现,1级高血压组和2级高血压组血清瘦素浓度均高于同性别的正常组,但经协方差校正体内脂肪含量后,同性别三组间血清瘦素浓度差异无显著意义;男女血清瘦素浓度分别与收缩压、舒张压、年龄、体重指数、体内脂肪含量及空腹血糖呈显著正相关,女性血清瘦素浓度与收缩压及舒张压的相关性强于男性,但校正体内脂肪含量后,男女血清瘦素浓度与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无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女血清瘦素浓度均非高血压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提示,男女血清瘦素浓度与原发性高血压均无直接关系,而与人体肥胖程度密切相关。

    • 脂源性激素促酰化蛋白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

      2003, 11(7):629-631. CSTR:

      摘要 (1058) HTML (0) PDF 3.03 M (8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中脂源性激素促酰化蛋白浓度的变化,并进一步研究促酰化蛋白与冠心病患者血脂变化的相关性,收集冠心病患者62例,正常健康者47例,记录临床资料,包括身高、体重、性别、年龄和血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促酰化蛋白浓度,并用酶法检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l和载脂蛋白B100水平。结果发现,冠心病患者促酰化蛋白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冠心病组体重指数、血压及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及载脂蛋白B100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冠心病患者血浆促酰化蛋白与体重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100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42,p<0.01;r=0.36,p<0.01;r=0.20,p<0.05;r=0.31,p<0.05;r=0.45,p<0.01)。结果提示,促酰化蛋白参与了冠心病患者脂质代谢紊乱的发生,血浆促酰化蛋白水平可作为评估冠心病发病危险因素的一项新指标。

    • 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危险因素的关系

      2003, 11(7):632-634. CSTR:

      摘要 (1048) HTML (0) PDF 2.87 M (8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对38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进行超声检测,与32例健康者作对照。结果发现,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指数及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总胆固醇、收缩压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密切相关。

    • 炎症因子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预后中的作用

      2003, 11(7):635-638. CSTR:

      摘要 (963) HTML (0) PDF 4.13 M (10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和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症因子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预后中的作用,连续观察了7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入院时上述指标的变化,随访7~12个月,记录住院期间和出院后新发生的心血管事件。结果发现,随访期内发生心血管事件者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浓度高于未发生者,而肿瘤坏死因子α在对照组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浓度无差别;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表明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是判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短期预后的有用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对判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预后无价值。

    • 血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低密度脂蛋白循环免疫复合物的相关性

      2003, 11(7):639-642. CSTR:

      摘要 (965) HTML (0) PDF 4.06 M (9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血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低密度脂蛋白循环免疫复合物间关系。分别建立了以抗人IgG为包被抗体、酶标抗载脂蛋白B为检测抗体的低密度脂蛋白循环免疫复合物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以抗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为包被抗体、酶标抗载脂蛋白B为检测抗体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同时测定60例冠心病患者及50例对照人群低密度脂蛋白循环免疫复合物、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冠心病患者甘油三酯、脂蛋白(a)和载脂蛋白B水平均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AI水平降低;且低密度脂蛋白循环免疫复合物(2.74±0.73比1.38±0.78,p<0.001)、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595.5±194.8比440.3±175.0μg/L,p<0.001)均显著升高。低密度脂蛋白循环免疫复合物水平分别同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及载脂蛋白B正相关;同载脂蛋白A负相关。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亦分别同血浆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及载脂蛋白B正相关。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低密度脂蛋白循环免疫复合物亦呈正相关(r=0.313,p<0.005)。结果提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及循环免疫复合物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

    • 两种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异常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2003, 11(7):643-625. CSTR:

      摘要 (1030) HTML (0) PDF 3.11 M (8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两种剂量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血脂异常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选取总胆固醇≥4.68 mmol/L和/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6mmol/L的冠心病患者,按随机原则分别入选辛伐他汀10mg剂量组与20 m剂量组,10mg组52例,其中男性34例,女18例,平均年龄67.9岁;20 mg组50例,男31例,女19例,平均年龄67.2岁。于服药后90 d和180 d后复查血脂、肝肾功能和肌酸激酶,并记录随访期间不良反应。结果发现,辛伐他汀10mg组与20mg组分别在90和180 d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20 mg组在90和180 d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的幅度较10 mg组均有显著性增高(p<0.05)。10 mg和20 mg组在治疗180 d后降低总胆固醇的达标率分别为23%和34%;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达标率分别为25%和44%,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随访期间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逐渐升高;甘油三酯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但无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意义。治疗期间有少数患者肝酶和肌酸激酶轻度升高,无严重不良反应。此结果提示,辛伐他汀每日10mg或20mg均能有效降低冠心病血脂异常患者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而且安全,20 mg剂量组的效果优于10 mg组。

    • 华法令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肌缺血的疗效观察

      2003, 11(7):646-648. CSTR:

      摘要 (1112) HTML (0) PDF 2.97 M (10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观察华法令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绞痛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疗效。将我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有心绞痛或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8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加华法令,对比观察两组心绞痛缓解与消失时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次数及心肌缺血总负荷的改变,并观察华法令的副作用。结果发现,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心绞痛缓解时间分别为3.28±1.67 d和4.98±1.69 d(p<0.01);消失时间分别为8.87±0.60 d和11.04±3.68 d(p<0.01);有效率分别为90.0%和73.9%(p<0.05)。心肌缺血总负荷差值分别为659.1±257.6 mms和369.7±297.2 mms(p<0.01)。说明治疗组心绞痛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改善比对照组明显,极少数患者虽出现出血副作用,但不严重。此结果提示,华法令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绞痛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有一定疗效,可作为重要辅助治疗,只要严格按用药要求是安全的。

    • 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颈动脉重构的相关性

      2003, 11(7):649-651. CSTR:

      摘要 (948) HTML (0) PDF 3.29 M (8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高血压病患者24 h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结构和功能间的关系。以1、2级高血压病患者57例作为研究对象,设21例年龄、性别与之无统计学差异的健康者作对照,对所有患者行动态血压监测,作颈动脉血管超声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颈总动脉收缩期和舒张期内径。结果发现,高血压病患者24 h脉压平均值、白天脉压平均值、夜间脉压平均值及颈动脉僵硬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2级高血压组脉压大于1级高血压组;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明显增厚,僵硬度增加,颈动脉可扩张性降低,以2级高血压组明显;直线相关分析发现,脉压尤其是夜间脉压与内膜中膜厚度、可扩张性、僵硬度及内径均密切相关。该研究证实动态脉压在评估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结构和功能改变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 >流行病学研究
    • 柳州市7660例成人血脂状况调查

      2003, 11(7):652-655. CSTR:

      摘要 (1320) HTML (0) PDF 3.77 M (8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评价柳州市人群中血脂状况,为人群干预作基线调查。整群抽取柳州市常住居民7660例,男性389b4例,女性3766例,年龄39.5±11.0岁,进行血脂、身高、体重、腰围及臀围等指标检测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男性和女性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有随年龄增大而增高的趋势。全组高总胆固醇、高甘油三酯、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检出率分别为20.76%、26.37%、17.75%及15.59%。男性高总胆固醇、高甘油三酯及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检出率分别是女性的1.64、2.86及1.52倍。血脂异常率有随年龄增大而增高的趋势。超重和肥胖显著增高血脂异常率。其中以反映腹部脂肪积聚的腰围对血脂的影响更为显著。结果表明,本组人群中血脂异常率较高,高甘油三酯是最常见的血脂异常类型,腰围增大是影响血脂代谢异常的重要因素。

    • 湖南省永州地区老年教师高血压病患病率的调查

      2003, 11(7):656-658. CSTR:

      摘要 (1053) HTML (0) PDF 3.22 M (7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老年教师高血压病的流行病学特征,采用填写问卷和即时测量血压的方式对湖南省永州地区658名60岁以上老年教师高血压病患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确诊老年高血压病患病率为348.%,其中,高级职称人群高血压病患病率最高,达45.83%。高级职称人群可能是老年高血压痛的高危人群之一。

    • >研究简报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脑钠尿肽改变的临床意义

      2003, 11(7):659-660. CSTR:

      摘要 (1001) HTML (0) PDF 2.24 M (7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脑钠尿肽浓度变化与左心室舒张功能和左心室肥厚的关系。采用多谱勒超声心电图和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将5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组和14例正常者进行脑钠尿肽水平、心脏结构、左心室舒张功能检测。结果发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组血浆脑钠尿肽浓度明显增高;而且血浆脑钠尿肽浓度在1级、2级、3级高血压患者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脑钠尿肽浓度与高血压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将54例高血压患者分为单纯高血压组与左心室肥厚组,并两组间相比较在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血浆脑钠尿肽浓度、左心室肥厚(包括室间隔肥厚、左心室后壁肥厚)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提示,血浆脑钠尿肽浓度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左心室肥厚及左心室舒张功能受损有一定关系,并有望成临床医师判断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和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的一项较好生物化学指标。

    •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红细胞的免疫功能改变

      2003, 11(7):661-662. CSTR:

      摘要 (1056) HTML (0) PDF 2.13 M (9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变化的特点。观察了8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和63例正常对照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4项指标: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血清中红细胞免疫粘附增强因子及红细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特点是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降低,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升高,同时伴有血清中红细胞免疫粘附增强因子活性降低及红细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活性增强,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低下。本研究提示脑梗死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下降,为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发病与防治途径提供了依据。

    • 女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

      2003, 11(7):663-664. CSTR:

      摘要 (1079) HTML (0) PDF 1.97 M (9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女性冠心病患者临床特点,将318例因“胸闷、胸痛”住院的女性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后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及其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结果发现女性绝经后冠心病危险性增加。绝经后出现典型或非典型胸痛,同时伴有2个或2个以上冠心病危险因素,发生冠心病可能性大。冠状动脉病变以单支病变多见,前降支是最易累及的血管。结果提示绝经后出现典型胸痛,伴有明显危险因素者,发生冠心病可能性大。

    • >文献计量学研究
    •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1996~2001年刊载论文的引文分析

      2003, 11(7):665-668. CSTR:

      摘要 (1256) HTML (0) PDF 4.41 M (8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正确评价《中国动脉硬化杂志》,用引文分析法对该刊1996~2001年6年中所载论文的引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该刊6年中刊载论文618篇,引文7844频次,平均12.69±8.32频次/篇。引文中以英文期刊为主,占0.8243;排在第二位是汉文期刊,占0.1415;汉文图书占0.0172,排在第三位;英文图书和其它文种的期刊与图书所占比例都小于0.01。在所引用的英文期刊文献中,有21种期刊的被引频次超过50,总被引频次为3749,占全部引文的0.4779;排在第一位是《Circulation》,被引频次为436,占全部引文的0.0556。在所引用的汉文期刊文献中,有19种期刊的被引频次超过12,总被频次为697,占全部引文的0.0889,排在第一位的是《中国动脉硬化杂志》,被引频次为212,占全部引文的0.0270,平均自引率为0.0265±0.0069。在引用的图书文献中,《Molecular Cloning:ALaboratory Manual》(1993年出版,第二版)及其汉译本和《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这两种图书分别排在第一二位;在引用的期刊文献中,Ross R于1993年发表在《Nature》的文章“The Pathogenesis of Atherosclerosis:a Perspective for the1990s”以总被引32频次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Chomozynski P于1987年发表在《Anal Biochem》的文章“singlestep Method of RNA Isolation bv Guanidinium Thiocyanatephenol-Chlorform Extraction”;张林华和刘秉文等1989年刊载于《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的文章“一次性密度梯度超速离心分离人血清脂蛋白”以重复引用11次而排在第三位。通过对《中国动脉硬化杂志》6年中所载论文的引文进行分析,提出了99种期刊和2种图书为该刊所载论文在引用文献时的核心书刊,可供作者在撰写向《中国动脉硬化杂志》投稿的研究论文时参考。

    •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主办的科技期刊引证分析

      2003, 11(7):669-671. CSTR:

      摘要 (1101) HTML (0) PDF 2.89 M (8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主办地《中国动脉硬化杂志》、《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国微循环》和《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的期刊被引计量指标(包括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即年指标、他引率和引半衰期)和来源期刊计量指标(包括来源文献量、参考文献量、平均引文率、平均作者数、地区分布数、机构数、国际论文比、基金论文比、发表时滞、引文文种分布和引文半衰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两个指标分别以《中国动脉硬化杂志》和《中国病理生理杂志》最高,均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各期刊引文文种以英文为主,病理生理学会主办的4种科技期刊在病理生理学交流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文献综述
    • 动脉外膜炎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学中的应用

      2003, 11(7):672-674. CSTR:

      摘要 (942) HTML (0) PDF 4.90 M (8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动脉外膜炎细胞浸润能通过各种细胞因子的产生,协同其他多种因素引发中间许多复杂的信号传导过程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

      2003, 11(7):675-677. CSTR:

      摘要 (962) HTML (0) PDF 4.83 M (8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胆固醇酯转运蛋白促进脂蛋白中各种中性脂质转运和交换,在胆固醇逆转运中起关键作用。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基因突变和基因缺陷导致血浆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含量或活性降低,引起脂蛋白代谢发生显著变化,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常伴有高α-脂蛋白血症。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基因变异和脂蛋白代谢异常及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研究,已成为脂代谢和冠心病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基因突变及其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 血管外膜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

      2003, 11(7):678-680. CSTR:

      摘要 (879) HTML (0) PDF 3.71 M (7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症性疾病的假说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然而在对其研究过程中,人们长期把注意力集中于血管内膜。最近证据表明,血管外膜炎症和血管外膜细胞也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本文拟对血管外膜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作一综述。

    • 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代谢残粒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2003, 11(7):681-683. CSTR:

      摘要 (1097) HTML (0) PDF 4.96 M (10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甘油三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强危险因素已经得到公认,但是否作为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一直存在争论。脂蛋白分解代谢产物残粒样颗粒是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分解代谢产物。免疫吸附结合酶法测定脂蛋白代谢残粒中胆固醇含量,简便易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证明,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是非致病性的,而脂蛋白代谢残粒是具有强致病性的组分。血浆脂蛋白代谢残粒水平升高是冠心病的强危险因素,且与疾病的程度相关;同时其在肾病、糖尿病、Ⅲ型高脂血症及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患者中均升高。本文就脂蛋白代谢残粒的生物化学特征、代谢过程、检测方法及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及他汀类药物对其的影响

      2003, 11(7):684-686. CSTR:

      摘要 (922) HTML (0) PDF 3.61 M (9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是反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过程中血管新生、侧枝循环和粥样斑块稳定性的重要指标,监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治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他汀类药物具有一定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防治作用,而其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可能是这种作用的重要机制。

    •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氧化酶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2003, 11(7):687-690. CSTR:

      摘要 (986) HTML (0) PDF 4.90 M (7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氧化酶不仅存在于吞噬细胞中,也广泛存在于非吞噬细胞中,如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和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非吞噬细胞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氧化酶催化产生活性氧,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氧化酶p22~(phox)亚基的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有着密切联系。

    • 高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相关的临床证据

      2003, 11(7):691-694. CSTR:

      摘要 (1030) HTML (0) PDF 4.93 M (7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近年有关高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关系临床证据的回顾,讨论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进行心血管危险分层的重要性,探讨采用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方法来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总病死率的可行性。临床证据显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的高危人群,其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检测的临床应用有助于识别高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提高对血管和血管外活动性炎症反应的认识。炎症干预的临床证据同样也说明,早期使用他汀类药物,可能对高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患者有效,即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理想或接近理想水平。

    • 他汀类药物治疗肾脏疾病研究进展

      2003, 11(7):695-696. CSTR:

      摘要 (899) HTML (0) PDF 2.61 M (7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他汀类药物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在肾脏疾病中广泛应用,具有保护肾小球、肾小管,减少肾移植排异反应,降低晚期肾脏疾病(ESRD))病人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等作用。

    • 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

      2003, 11(7):697-699. CSTR:

      摘要 (1039) HTML (0) PDF 3.49 M (8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是一种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特异性膜受体,结构上属于C类血凝素分子家族,在多种心血管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就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的分子生物学特性、表达和调节、受体后信号传导机制和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 颈动脉病变与缺血性脑卒中

      2003, 11(7):700-702. CSTR:

      摘要 (947) HTML (0) PDF 3.72 M (8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颈动脉病变尤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就颈动脉病变的好发部位与超声分型,对它的诊断及评价方法,以及它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与关系,还有它的临床表现和新近的治疗方法,在近些年的研究作一介绍。

    • 脱氢表雄酮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2003, 11(7):703-705. CSTR:

      摘要 (930) HTML (0) PDF 3.75 M (8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衰老而降低的脱氢表雄酮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它可能具有调脂作用、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作用、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胶原和胶原基因表达、抑制从单核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6、对抗高胰岛素血症、提高细胞钙离子反应和血管松弛性而起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 >译文
    • 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学中的作用

      2003, 11(7):706-708. CSTR:

      摘要 (1021) HTML (0) PDF 3.64 M (7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正> 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是西方国家和日本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在过去十年中,尽管出现了几种学说或假说,但没有一种能够完整地解释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全过程,因为此疾病与多种危险因子有关。不仅如此,现在还有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观点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特殊的慢性炎症过程,这种炎症过程源于血浆脂蛋白、细胞组分(单核/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与动脉壁细胞外基质间的相互作用。组织学观察发现,从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脂纹)到复合病变具有慢性炎症的所有特征。现已证明,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脂蛋白,如氧化型低密度脂蛋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阜平县| 天气| 保德县| 项城市| 岳池县| 临安市| 德格县| 连城县| 前郭尔| 田东县|